梁武帝简介 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呢

大家好,关于梁武帝简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南梁梁武帝萧衍,英明一世,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呢的知识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本文目录梁武帝是哪个朝代的梁武帝年号南梁梁武帝萧衍,英明一世,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呢南朝梁武帝距今多少年萧衍和梁武帝

大家好,关于梁武帝简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南梁梁武帝萧衍,英明一世,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呢的知识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
本文目录

  1. 梁武帝是哪个朝代的
  2. 梁武帝年号
  3. 南梁梁武帝萧衍,英明一世,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呢
  4. 南朝梁武帝距今多少年
  5. 萧衍和梁武帝的区别

梁武帝是哪个朝代的

南朝

梁武帝(464—549),名萧衍,字叔达,小字练儿,南兰陵(今江苏常州西北)人。南朝梁皇帝。萧衍博学能文,长于音乐诗赋,并擅书法。齐时,为「竟陵八友」之一。曾任雍州刺史,镇守襄阳。后乘齐内乱,起兵夺取帝位,建立梁朝,是为梁武帝。

在位(502-549)其间,改定「百家谱」,重用士族,制九流常选,又立国学,招五馆生,不限门第立集雅馆、士林馆等。梁武帝深通佛学,常大兴寺庙,曾三次舍身同泰寺,并常在那里讲经。大同二年(公元547年)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。次年,侯景叛乱,引兵渡江,攻破京都,萧衍被拘禁而卒。死后诸子争立,梁朝瓦解。

中国历史上的帝王,有纵情声色犬马的,有一心励精图治的,有驰骋疆场、喜好武功的,而“以佛化治国”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,却只有一个,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。

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,信奉道家学说,后皈依了佛门,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。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。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。汤用彤先生总结说;“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。”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,佛寺达2846座,僧尼有82万余人。

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。据载,梁武帝到了晚年,一天只吃一顿饮,肉食一丝不沾,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。50岁时,他又断绝房事,远离嫔妃。平时,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,不喝酒.不听音乐。除非是祭祀宗庙,不举行任何大会、餐宴。梁武帝的所作所为,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。

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,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,这开了帝王的先例。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,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,举行法会等等。佛教传入日本、朝鲜,也在这个时期。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,在寺内只穿法服,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,一概摒除。最短的一次是四天,第四次最长,有51天,“四月庚午,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”。这在史料上有记载。

梁武帝多才多艺,擅长诗词歌赋,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称,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。这种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笃信佛教的一个主要原因,也导致了急功近利,贸然北伐,最终亡国身死。如同后人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叹息之语:“作个词人真绝代,可怜薄命作君王。”梁武帝的悲哀,大概也相似。

梁武帝著有《坐右方》十卷。与著名医家陶弘景交往颇密,甚加依赖,故时人称陶为“山中宰相”。

梁武帝年号

其年号是:天监。

天监(502年四月~519年十二月)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个年号。南朝梁使用这个年号共17年。中兴二年,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于萧衍,梁建国,改元。

南梁梁武帝萧衍,英明一世,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呢

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,亦复何恨。

太清三年,三月,侯景攻陷台城。八十六岁的梁武帝萧衍自知大势已去,才有了以上自嘲之语。他既是拨乱反正的开国之君,也是一手导致子孙失国的无道昏君,如此矛盾的人生,连《南史》作者李延寿都感慨其绝无仅有。

作为开国之君的萧衍为什么在晚年成了昏君,不但使自身凄凉惨死,甚而还遗祸子孙呢?通常,我们评价一个君主,往往由盖棺定论反推得失,但这种方法对于一手开国又一手失国的萧衍,未免失之单薄。

所以,我认为,由萧衍晚年的施政动机来分析其所作所为,则更能客观的表述他何以一步步走向“自我失之”的惨淡结局。

萧衍在晚年当然希望国富而兵强,统治安定,奈何年事已高,力不从心

出身兰陵萧氏的萧衍在39岁那年代齐称帝,建立梁朝,经过一系列的施政举措,南朝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远远胜过陷于内乱之中的北魏。江南的繁荣营造了一种天下大治的假象,让执政多年的萧衍更加自信之余,也产生了志得意满的情绪。

而且,随着萧衍年事渐高,体力日衰,这种自信和自满就成了恋权而难专权的尴尬局面。不得已之下,他能做的就是依赖宗室,维系自身的权威和地位。

这么做,在太平年景自然可以通过权力平衡,收到一定效果。但这种平衡如果遭到不可控的外力冲击,将变得不堪一击,甚至会生发出反噬的恶果。

依赖宗室,镇守各地,稳定天下

有鉴于此前宋、齐的短命多出自于皇族内部自相残杀,萧衍在立国以后便一扫前代打压宗室的传统,努力刻意在表面上维护皇族内部的团结与和谐。所以,他对皇族子弟往往过于宽和与仁厚,甚至到了纵容的地步。

如临川王萧宏,一直对萧衍心怀怨愤,曾意图在他临幸光宅寺途中进行刺杀,失败以后又与永兴公主私通,合谋将其毒杀……这些罪行萧衍全都知道,被弟弟和女儿如此阴谋暗算,放在旁人身上,恐怕早就痛下杀手了,可他却一次又一次的予以宽宥、纵容。

究其原因在于,萧衍十分清楚皇族内部稳定,对于天下稳固的重要性。而自刘宋起皇族内部形成了一种血腥厮杀的畸形惯性,他对宗室选择宽纵和隐忍,在初衷上是为了打破这种政治传统、维护统治安定,进而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,但就影响而言,恐怕又事与愿违了。

不论如何,萧衍的努力至少在“侯景之乱”以前是卓有成效的,看起来兄友弟恭,父慈子孝。也正是基于这种基础,当他在年老体衰,对权力细节愈发无法一手掌握时,便更加依赖宗室,令诸子镇守地方,以备不测。

如以庐陵王萧续为雍州刺史,邵陵王萧纶为江州刺史,以中郎将权摄南徐州事等安排,包括湘州、益州、郢州、荆州等各大要地,都有萧衍的子孙镇守。部署严密,又相互制衡,在巩固萧氏统治的同时,又能防止一家独大,对朝廷形成尾大不掉之势。

这看起来是个万无一失的举措,有一大批子孙镇守地方,年事已高的萧衍也不必费尽心力抓权、固权,似乎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。

可惜,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情况叫做“意外”,太清元年,意外出现了。

招降侯景,意图削弱北国

北朝大将侯景先后被高澄和宇文泰猜忌,无处容身的他又向南梁表示,愿意归顺。这就给南梁君臣出了道难题,甚至还在朝廷上引发过一场不小的争论。

大臣们忌惮于侯景“狡猾多计,反覆难知”,认为“纳侯景非宜”,而拒绝接纳这个二易其主的北朝叛将。不过,侯景的南附也带来了中原十三州的土地,这对梁武帝萧衍是个巨大的诱惑。如果能够将这十三州土地吃下,不但削弱了北朝实力,更使梁朝土地人口得以扩充,也是一箭双雕的好事。

在风险和诱惑面前,梁朝君臣有些选择两难。

诚然,萧衍也意识到接纳侯景的风险,觉得如果接纳侯景所献十三州土地,万一引发不测,将后悔莫及。但几经犹豫之下,他还是力排众议,接纳了侯景和他的土地,并以高官厚禄予以笼络,封其河南王、并使之持节督河南河北诸军事、大行台以及南豫州刺史。

由以上安排可以看出,侯景归附以后是以藩王形式存在于南梁“统治”之内的,在原有的十三州土地上,南梁朝廷的影响力微乎其微,他可以任意改动法律,招兵买马。不论是否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看,萧衍接纳侯景,无疑是接下了一颗烫手的火炭。

否则,以宇文泰之精明,又何以将中原十三州拱手相让呢?

除此以外,萧衍虽然接纳了侯景,但还是对这个数易其主的北朝胡人存了轻蔑之心,以至拒绝了侯景求娶王谢家女子的请求。

南朝门阀士族固然注重门第,但萧衍既然已经接纳了中原十三州的土地,何妨摆脱门第偏见,对寒门出身的侯景再进一步笼络,从王谢家择好女子嫁过去?

萧衍的高姿态虽然不会逼反了侯景,但仍会使不满逐渐累积,直到某日一齐爆发。

于是南梁与东魏的议和成了导火索,萧衍在这个过程中并没能很好的安抚侯景。也许在没有见诸史料的和谈中,他当真打算将其出卖也未可知。毕竟这个尾大不掉的烫手火炭已经很让人难受了。

侯景内心中积累的疑忌和不满在此一股脑爆发,终于发兵攻打健康。

从重用诸子镇守地方到侯景起兵,是萧衍掌控权力一再衰弱的外在表现,这个过程是八十六岁老人无法逆转的。所以,侯景叛乱只是失控的开始。

侯景起兵之初,萧氏诸王在长江上游拥有强大的实力,完全有能力抵挡叛军,但这些人中大多数却出于各自的私心选择了观望,坐看叛军攻入健康,坐看侯景饿死萧衍。

前有萧正德里应外合,后有梁元帝萧绎“坐观国变,以为身幸”。尤其萧绎,不但自己不救君父,还阻止兄弟赴援,见邵陵王萧纶积极组织勤王,唯恐他成事,便命王僧辩率军讨伐。

萧衍维系皇族内部的和谐与团结并没有错,错在年老体衰,无力操控权力。这是帝制时期作为皇帝的悲哀,一旦年老,最亲近的人反而是最大的敌人。

希望安度晚年的同时,萧衍选择了向佛治国

年老体衰,心态萎靡,荒唐误国

萧衍从出仕到夺取天下,一路顺风顺水,短短数年间,就由七品小官成了面南背北的九五至尊。这让他的自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认为普天之下已经尽在掌握。实际上,这种自信也是所有开国君主具备的共同特点。

在萧衍执政早期,这种自信往往带来的都是正面效果,比如他任人唯贤、崇尚儒学、励精图治。不论做什么,他都能游刃有余的驾驭权力,操控群臣。而到了古稀之年以后,这种自信被身体一日甚过一日的衰老渐渐侵蚀、摧垮,他开始变得任人唯亲、一心向佛、懒政怠政……

我们在关注帝王的这种变化时,往往忽略了他的年龄,如后来的唐玄宗,年轻时励精图治,将唐朝推向鼎盛,但在年老体衰时,看起来也如萧衍一般昏招迭出,终至酿成“安史之乱”毁掉大好局面。

要知道侯景发动兵变时,萧衍已经八十六岁,还能指望一个超过八十岁的老人还能拿出多少精力,在复杂的政治环境里进行博弈?

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心态如何变化,但以史料推测、常理度之,如对死亡的恐惧,体力不济的无奈,往往都会严重影响到古代帝王的情绪,甚至产生怪异的行为。

如大通元年,萧衍在六十四岁时第一次孤身入寺为僧,既不对群臣交代国事,也不明确将帝位传于子嗣。而这次荒唐所为仅仅是开始,此后他又在大通三年和太清元年再度故技重施,入寺为僧。

行事如此儿戏、荒唐,已经超出了我们对开国皇帝的认知,他的懒政、怠政、任用奸佞也是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。

如果这些荒唐的变化出现在一个普通老人身上,或许只是一个人的悲剧,但如果这个老人同时还是一位皇帝,可能就是整个国家的悲剧。

以“正法”乱政

梁武帝萧衍从推崇儒学到一心向佛的转变,起自何年何月,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。但他在即位初期推崇儒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如其自述中不止一次透露出自己对儒学的推崇和认可,以及设馆教学这些推广儒学的举措,都可作为佐证。

除此以外,萧衍还在儒学仁政的理论指导下,积极施行富民养民政策,兴修水利,奖励耕织,使得南朝仓储殷实,而百姓乐业。但是这种繁华景象很快被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的另类景象所取代。

在这种虚幻景象下的现实情况是,在朝廷的扶持下,寺庙资产迅速膨胀,僧尼地位提高以后,大量人口也随之涌入佛寺。但佛寺资产无须缴纳税赋,这就导致了国库压力激增,只能增加税赋,以供应军政开支。这些负担,最终都要落在那些普通百姓身上。

南梁朝廷大力倡导佛教,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变化,渐渐形成了

“家家斋戒,人人忏礼,不务农桑,空谈彼岸。”

的萎靡风气。久而久之,国势也开始走下坡路。

“兵挫于行间,吏空于官府,粟罄于惰游,货殚于泥木。”

萧衍身处宫阙庙堂之中,只凭喜好心向“正法”,对民间的这种变化毫无察觉,甚至还启用僧人为官,围绕在他身边的多是朱异这种奸佞之徒,致使朝政败坏,积重难返。

侯景之所以能够顺利攻陷健康,除了萧正德的吃里爬外,萧衍诸子见死不救,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萧衍本人自毁根基,如果朝中尚有栋梁将相坐镇,局面也不至于败坏如斯。

后世评价梁武帝萧衍“专听生奸,独任成乱”,在他年老体衰以后,这个问题几乎被无限放大。从孤身入寺出家,到以“正法”乱政,恐怕他到死都没能想清楚,自己何以到了“自我失之”的地步。

诚然,萧衍在晚年确曾试图巩固梁朝国势有所作为,无论以宗室镇守地方,还是招降侯景,意图削弱北朝,都是他做出过的努力。但身为一个八旬老人,他根本无力主导如此繁杂巨细的国事,稍有差池就会堕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
所以,萧衍最好的选择,就是在满八十岁时禅位太子萧纲,然后安享晚年。

南朝梁武帝距今多少年

南朝梁武帝距今1470多年。

502年,宣德太后发出策书,派遣兼太保、尚书令王亮等人奉送皇帝印玺到梁宫。丙寅(疑误),梁王萧衍于南郊即位登基,大赦天下,改年号为天监。在这天,萧衍追赠其兄萧懿为丞相,封为长沙王,谥号为宣武,并且依照晋代安葬安平献王的先例重新安葬了萧懿。

萧衍和梁武帝的区别

没有区别,这就是同一个人。

梁武帝萧衍(464年-549年),字叔达,小字练儿,南兰陵郡东城里人。南朝梁开国皇帝(502年-549年在位),是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。

萧衍出身兰陵萧氏。南齐时以门荫入仕,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,参与抵御北魏入侵。

永元二年,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,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,次年攻陷建康。

中兴二年,接受萧宝融“禅位”,建立南梁。

萧衍统治初期,留心政务,纠正宋、齐以来的弊政。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,采取了更换异己、任用亲信,兼以讨伐的方针。他尊崇门阀世族,宽待宗室。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,一度在钟离之战取胜,维持了南北均势;后数次发动北伐,但战果不大。

在位晚期,随着年事增高,他开始怠于政事。太清二年,“侯景之乱”爆发,次年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,享年八十六岁,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。谥号武皇帝,庙号高祖,葬于修陵。

关于梁武帝简介和南梁梁武帝萧衍,英明一世,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nzaoqiangbu.com/11744.html